在工作6年之际总结业务与技能点
再也不是毕业在即两眼一黑,更不是初入职场惶恐不安的状态了。
不知不觉已经6年工作六年,在3年的时候拍了第一个 vlog ,那个时候说三年应该跨过新手期,深耕一个领域,现在看来没有辜负当时的期待。
迄今,我的职业生涯从成都小公司做 python 后端 + 爬虫,经过深圳上海做 效能 / DevOps,现在定居上海,基本快完成从小就“想进入世界一流公司的梦想”了。
迷茫的学生时代
中学就在开始参加竞赛,但基于我懒散随性的性格,也没搞出什么名堂,当时某个拿满分的队友,毕业就进入当时还没有那么出名的字节跳动(当时好像还叫头条),我却连自己能不能进入这个行业都在怀疑。
大学的时候曾有机会跟着老师做地质相关的图形图像处理,最后也只夸夸其谈没有坚持下来。
临近毕业还去面试完美世界的客服,回过头来还是觉得当时太浮躁了。
惶恐的初入职场
没有参与校招,前三份工作都是成都的(符合对西南柬埔寨刻板印象的)小公司,可以说我的起点很低了。
符合城情的试用期不买社保,根本不存在的职业规划和晋升途径。在我多次痛苦挣扎之后均都在差不多第3个月的时候跑路,导致我当时的简历乱七八糟,向未来能看到的只有迷雾。
摸索中学到了:
1st : python 后端开发, 团队职业分工,调用别人 api;
2nd : 网页模拟点击操作, 爬虫, 开放 api, 封装代码, 数据展示相关的 dashboard;
3st : 权责分明, 破除名校光环, 职场自保, 对梦想的方向坚定不移;
辗转的适应社会
挣扎过后觉得日子不能这样过下去了。几经波折找到成都一家正规的做机票代理的公司。
成都公司: docker 打包, restful api, 微服务,多线程,重构代码。
再后来就是疫情来了被裁,发现成都根本找不到工作,然后接到了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 offer ,现在无时不刻不在觉得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
到了深圳公司。
一开始业务是在测试开发相关,是让我解决 过量膨胀的 testcase 的问题,加上探索新一代的 testcase runner(基于 nlp, cv, or ?),以及作为甲方私有化地部署购买的服务;
随着业务的发展,进而为开始搭建 客户端app 流水线,维护物理agent机器,以及串起来 CI 相关的各种组建,再加上 CD 相关的服务;
深圳公司: Jenkins, php, vue, cicd。
一个机缘巧合下来上海了,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虽然岗位还是叫 DevOps,但是按照某些公司的定位应该是 SRE,即我认为的“线上稳定性保证”。
上海公司:kubernetes, 云服务商,continuous development, 发版平台。
成熟且明确的规划
也是一个缘分,被上家公司裁员之后,本来拿出了半年准备面试,结果没几天接到的第三个 offer 就感觉挺合适的,就直接去了,社保都无缝衔接。
背景相当于本来有一个团队负责类似 客户端 / 大前端 cicd 这种业务线,然后整个团队都没了。
于是在开始的半年我就用了近乎全部的精力去当客服,少的时候几十个,多的时候同时面对上百个人的同步咨询。
还能用的服务,把文档和使用文档整理出来;不能用的服务,排期进行恢复。
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总会有几个人同步的消息请求过来,不管是去处理谁的事情了,总有人没法得到相应。经常凌晨四五点就醒了睡不着,主要是人只有一个,要做的事情却太杂了。
现在很多同事经常都和我打趣说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扛下来的,以及当时终于盼来我之后,经常看我状态是否是 (已跑路)。
当时下至一线同事,上至HRBP看到我来了都笑嘻嘻地表示终于有人填坑。
很多业务开发同事开始报复性提需求,也经常把我当客服发泄自己搞不定又根本不该我管的来分散我的精力。
多亏了当时的领导,帮我挡下了很多不合理的需求,以及授权我在文档详实的情况下拒绝同事期待的手把手帮教写代码的无理需求。
接下来做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也招到了人,终于才能有时间看看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点一下从成都正规公司就早有耳闻的 Goland 技能点。
我现在也算有了相对清晰的职业规划。
首先我真的是一个不挑业务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听到我说这个的时候会感到诧异,工作这么多年,哪次不是收拾行囊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不都是软件开发工程么,有的只是业务上的区别。
其次大方向是 内部平台(或者说所谓的中台),不管是所谓的发版平台,效能 统计 / 展示 / 运维 / 自动化平台,或者说 all in one 的 CICD 流水线平台开发;
亦或者 云上 SRE k8s 这一套。
这些都是我多年的业务经验领域,比较熟悉了,出现新的工具上手也很快。
当然如果让我回去做测开也是一样的,因为我始终觉得 测试,或者说质量保证是 效能 / DevOps 很重要的一环。
最后我是真的不挑业务,有机会做什么大数据,AI相关开发当然更好。
随着 Copilot / ChatGPT 的普及,技术上手门槛只会越来越低,像刚毕业那会儿学个新东西还是翻文档,再在耐不住的时候狂看相关视频,痛苦地搞个个把月,但现在直接就可以上手业务代码,一边翻译一边询问,哪怕是从来没有用过的语言,在见多识广的 AI 帮助下,直接先写项目。
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再回头系统的找资料学习,先不说提升的效率,基本上都不再会有以前那种需要摸索找切入点,然后痛苦的在繁杂而陌生的知识图谱中打转的学习状态了。